“苗家的山寨最迷人,苗家的飞歌醉情怀,醉情怀……”走进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凤山村,身着苗族服饰的民族文艺服务队正在村文化广场上排练。
“村子里谁家有喜事都会邀请我们去表演,既锻炼了身体,又增进了邻里感情。”民族文艺服务队队长杨凤说,文艺队成立于2023年,目前有14人,唱歌、跳舞、主持,样样在行。
曾经,凤山村陈规陋习根深蒂固,人情往来成了生活重担。“大家都觉得别人办了我也要办,不办的话送出去的礼金就收不回来,但办一次就要花几万元,费钱、费时又费事。”说起办酒,村民刘志祥一肚子苦水。
“要想彻底改变农村多年来形成的办酒不良风气,没有人带头是不行的。”凤山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金荣带领村“两委”主动带头示范,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、党员代表大会、坝坝会等,先后发动160余户村民签订了《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承诺书》,下决心根治陈规陋习。
凤山村人口1200多人,其中苗族占了近三分之一。“我们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优势,组建了民族文艺服务队,免费为办酒家庭提供文艺表演服务。此外,还号召党员和部分热心村民组建了特色餐饮队和志愿服务队,将文艺和服务送上门,大力推进移风易俗,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。”张金荣介绍。
前不久刚结婚的村民吴敏就邀请了这三支队伍来帮忙举办婚礼。“民族文艺队的表演和志愿服务队的服务都是免费的,特色餐饮队的收费也很合理,如果请婚庆市场服务要花上万元。”说起“三支队伍”带来的好处,吴敏很是满意。
“特色餐饮队明确了服务项目、收费标准和服务承诺,按照每桌不超过300元、不超过11个菜的标准,有效减少攀比浪费。现在村里滥办酒席和铺张浪费的情况有了较大好转。我们的志愿服务队现在已经有20多个人,‘人情帮忙’变成了‘自愿服务’,大家都没心理压力。”张金荣介绍。
在成立三支服务队的基础上,凤山村将村民办酒地点全部规范集中到村文化广场,“这不仅方便村‘两委’和红白理事会监督管理,也杜绝了占道办酒、乱丢垃圾等现象。”张金荣说。
“在广场上办酒比在家里面宽敞多了,来吃酒的亲戚朋友们有更大的活动空间,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帮忙维持现场秩序,让我们少操很多心。”村民允友福对此很赞赏。
凤山村的良招得到了镇里肯定。卫城镇党委委员张健介绍,结合凤山村的经验,卫城镇探索建立1个坝子带动1个寨子(规划场地办酒席)、1个盘子规范1个桌子(规范餐饮标准)、1个册子引领1个村子(发放宣传册强化引导)等移风易俗具体举措,并在全镇25个村(社区)推广。(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)
一审:赵来睿
二审:向滟伶
三审:罗 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