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星关区大屯乡青山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寨,辖16个村民组,少数民族占比达23.4%。近年来,青山村以党建为引领,大胆创新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自治之路,有效攻克了滥办酒席、邻里纠纷等基层治理难题,邻里和睦、乡风淳朴,一幅乡村振兴的和谐画卷在青山村徐徐展开。
党建领航,筑牢治理根基。以村党支部为核心,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,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。在党员大会、村民代表大会上,各方踊跃发言,积极建言献策,共同将破除陈规陋习融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,确保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精准契合群众的实际需求,让每一项举措都能真正落地生根,惠及村民。推行“党员联户制”,每名党员联系5-10户家庭,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。在红白事简办方面,党员带头简化流程,不铺张浪费;面对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,党员率先抵制,倡导文明新风。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,形成以点带面、全面覆盖的良好氛围,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响应,共同摒弃陈规陋习。围绕移风易俗难点,组织开展“陋习清零行动”5次。组织党员进寨入户,清理乱堆乱放,向村民宣传移风易俗知识,用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关系,激发基层治理的新活力。
民约共治,激发内生活力。以村民组为单位,借助“院坝会”“火塘议事”等充满乡土气息的形式,就婚丧嫁娶、环境卫生、孝老爱亲等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讨论,发动群众自主拟定16个组规民约。从酒席的规模、菜品的数量,到垃圾的分类、堆放地点,再到对老人的赡养义务、邻里相处的原则,内容细致入微,充分贴合乡村实际,真正做到了“村民的事村民议,村民的事村民定”。根据群众的反馈和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,不定期对组规民约的条款进行优化调整。组建由5名乡贤、6名村委成员组成的监督小组,不定期检查组规民约的执行情况,对违反规定的村民及时提醒、督促整改,确保组规民约执行有力,不流于形式,切实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规范作用。截至目前,全村滥办酒席现象大幅减少,邻里纠纷显著下降,村民自觉遵守公约蔚然成风,乡村环境更加和谐有序。
巾帼赋能,弘扬文明乡风。深入挖掘区级“最美巾帼奋斗者”冯家娥的先进事迹,精心策划每季度一次的“巾帼故事会”“家风现场学”等活动,邀请冯家娥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和家庭故事,让广大妇女近距离感受榜样的力量,激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,引导更多女性在乡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。成立村级妇女联合会,积极开展“好婆婆”“好媳妇”评选活动,每类评选出10名优秀代表。将移风易俗的理念融入家风建设,通过组织妇女参与志愿服务、文化活动等,把“她力量”转化为文明乡风建设的强大动力,让家庭成为文明乡风的传播阵地。开设种养殖技能课程,定期邀请专家授课,组织妇女参加培训。从农作物的种植技巧、病虫害防治,到家禽家畜的养殖方法、疫病防控,内容丰富实用,帮助妇女就业创业,使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乡村治理的主力军,撑起乡村振兴的“半边天”。
矛盾化解,践行“青山经验”。由村“两委”牵头,充分发挥党员、寨老等力量,成立“红色调解队”,按照“小事当天结、大事不出周”的原则,组织队员深入田间地头、村民家中,耐心倾听群众诉求,详细记录村民反映的问题、矛盾纠纷的情况以及处理过程。针对土地纠纷、家庭矛盾等高频问题,建立“一案一策”台账,深入调查研究,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,精准解决群众难题,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,做到源头治理。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“议事评理堂”,邀请当事人、村民代表共同参与,坚持“讲情、讲理、讲法”,先动之以情,唤起当事人的情感共鸣;再晓之以理,分析事情的是非曲直;最后明之以法,普及相关法律法规。在调解过程中,注重教育引导,实现调解与教育并重,提升群众满意度,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氛围。(毕节党建云)
一审:赵来睿
二审:向滟伶
三审:罗 婧